职业教育招生难,这是行内普遍一直认可的现状。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却能在18万人口的小县城,保持在校生总人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、学历教育在校生平均人数保持在3000人以上。是什么让荔波中等职业学校为何成为“香饽饽”?
教育精准扶贫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
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,又名“黔南旅游学校”,是荔波县唯一一所全日制公办的中等职业学校。
就读于2015级电子电气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潘志广,初中毕业直接选择进入职校学习。“这里读书不用交学费。”潘志广给记者算起了读书“成本账”,“我申请了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资金,每年还有1900元的助学补助,每个学期只需要交150元的住宿费和150元的书费。”
与潘志广同级的何立娟是旅游酒店与管理专业学生。她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,只能在家做点简单的家务,一家的经济来源全压在了她父亲身上。何立娟说,自己选择读中职是因为不用交学费,只需要生活费和书本费,而且还可以很快学完找工作。
“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已经在今年暑假到账了。”问及申请过程,何立娟说了三个字:“很轻松。”
该校副校长任宗禹对“很轻松”这三个字作了解释。他说,每年新生进校,班主任都会通知到个人,让申请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的贫困同学填《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申请表》,并由学校协助准备《贵州省贫困户登记卡》、学生身份证(或户口簿)、学生资助卡原件和复印件,提交到相关部门后等待审核。而这里大部分工作都由学校代办,学生自然会比较“轻松”。
任宗禹介绍,2015年,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精准扶贫第一批申报通过人数为147人,其中,2人为外县就读中职生,金额27.招生万元;第二批申报教育精准扶贫学生人数为124人,金额23.56万元。
2015年,完成上报国家免学费1136人、助学金4189人次/月。2016年上半年,完成上报免学费925人,助学金2421人次/月。
创业的一代 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
广阔的就业前景是众多学生、家长关注的焦点。
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战略,荔波中职校探索校企‘育人双主体、学生双身份’的新模式,积极实现学生从‘就业的一代’向‘创业的一代’的转变。
任宗禹介绍说,荔波中职校先后创建了雕刻时光茶艺室、汽车钣金、激光工艺、汽车美容、影视后期、七十二变彩妆阁、广告喷绘、家政服务、家电维修等28个“师傅带徒弟”工作室,触摸市场脉搏,初步达到了“上学如上班,上课如上岗”,实现了“车间即教室、学生即学徒、教师即师傅、作品即产品、育人即创收”的高度融合。
为使学生成长的途径更畅通,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更广阔,进入企业后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。该校积极组织工学交替,严格按照学生本人申请、班主任推荐、学生家长同意的程序,2015年组织500名学生分别在深圳、浙江、北京、天津等地安排了实习岗位。
经统计,学生的每月平均工资约3500元,工资累计达400多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职教一人,就业一个,致富一家”的职业教育目标。
“对于毕业生,学校不仅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,还做好毕业生就业、创业档案,兑现‘使无业者有业,有业者乐业’的承诺。”任宗禹说,学校对未就业的毕业生保留三年就业联系和推荐工作;对已就业的毕业生保留三年的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工作;对成功创业的毕业生收集其成功经验,创建优秀毕业生档案,树立就业、创业典型,让广大群众、学生及其家长感到职业教育大有作为、职业教育大有希望。
同时,该校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计划的扶持,发挥职校扶贫培训主阵地作用,培养一大批创业能手,实现“培训一人、就业一人、脱贫一户”的目标。
“我们把教室搬到实训场,让学生上课不无聊,并让他们动起来,在实训中学知识。”任宗禹说,学校模拟工作场景,引进企业的管理运营机制,实现学子从“就业的一代”向“创业的一代”的转变,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。